中企投資德國38年路徑圖 _ OSDER奧斯德臺北汽車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德國,是國企從1978年就探路“走出去”的主要國家之一。

多年過去,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尤其是中國民營企業的躋身,國有企業赴德投資的數量占比正在發生變化。

在第七屆“漢堡峰會:中國與歐洲相遇”中歐經濟論壇召開期間,從1995年就開始與國有企業打交道的漢堡經濟促進局國際部主任StefanMatz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僅以德國第二大城市漢堡為例,Bentley零件1995年前后來漢堡投資的中國企業約有200家,當時國有企業超過150家,而現在,國有企業的數量占比已經明顯低于當時的投資占比。

但從投資整體情況看,中國企業赴德投資趨勢正在呈上升態勢。經濟觀察報從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獲悉,2015年,中國成為在德國項目投資數量最多的國家(并購項目不包括在內)。

面對投資環境的改變,國內經濟狀況的調整,中國企業中最早來德國掘金的中國國有企業,將如何應對新的挑戰?經濟觀察報從中外運長航、國家電網獲悉,對于未來的海外投資布局戰略正在部署當中。中外運長航調整過后的最新思路是“依附中國制造商,提供全程跟蹤服務保時捷零件”。經濟觀察報獲悉,除了德國,國家電網還正在意大利等國拓展業務。

國企投資占比數值下降

除了鋼鐵國有企業正在面臨新的經濟形勢挑戰,中國其他行業的國有企業同樣在應對變化。

目前,作為最早一批來德國掘金的中國企業,中國國有企業在德國的投資數量占比正汽車零件報價在下降。

StefanMatz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以港口城市漢堡為例,1995年前后,差不多有200家中國企業落地。現在是500多家(除去因為破產等原因不存在的企業),真正生存下來的現在有500家。當時的20Audi零件0多家中國企業里,國有企業數量大約為150家。至于現在漢堡當地500家中國企業中有多少國有企業,德國官方尚未有精確的統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國有企業的數量占比已經下降。

水箱水在中國企業來德國投資的幾十年中,出現了哪些變化?經歷過哪些特殊的歷史時期,為何占比會出現下降?

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與中國國有企業打交道的StefanMatz對此深有體會,他將中國企業赴德國投資粗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浪潮是上世紀8斯柯達零件0年代,這一階段主要是中國國有企業來此投資,第二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這一階段福斯零件中,在德投資的中國企業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私有企業數量顯著增加;2000年后可以稱之為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企業開始越來越多汽車材料地并購德國企業,以華為BMW零件等多家中國民營企汽車零件業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將成為“世界大玩家,甚至領導世界潮流”。

在第二階段中,標志性事件便是第一家中國私營企業在漢堡的入駐。StefanMatz回憶道,這家企業名為CWbearing,是中國南方地區的一家純私人企業,由3個兄弟創業開辦,其中一個創始人的兒子還來到德國讀書定居,真正從零開始,建立起了海外投資中心,在StefanMatz看來,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現在,這家企業直到現在依舊非常成功。

但是,這家私營企業的進入并沒有給國有企業帶來很大的沖擊,畢竟私營企業一開始布局比較小,和其他后來日益出現的來德國投資的民營企業一樣,與國有企業也不存在特別明顯的競爭,只是單純從數量統計上,改變了中國國有企業在德國投資占比的數值變化而已。

在中國民營企業進入德國市場之前,StefanMatz對中國國有企業的印象是“好像一臺巨大的行政機器”,沒有決策權,整個系統通過政府來進行掌控調節,指導性很強。當時給其留下深刻印象的代表性企業,主要是航運公司,還有紡織業公司,比如中外運長航等。

StefanMatz不能確定中外運長航是否為來到漢堡投資的第一家中國企業,但是依舊屬于臺北汽車零件第一次中國企業赴德投資浪潮中的代表性企業。當時的中外運長航,投資布局雖然不是最大的,截止到2016年起投資布局也不是特別大,但是有其自己特殊的略眼光。中外運長航副董事長張建衛對經濟Benz零件觀察報表示,終有一天,中外運長航會有很大的發言權,但現在還需要繼續地努力。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最新數據統計顯示,如果單純統計外國直接投資項目(綠地投資及擴大投資項目,并購項目不包括在內)的話,其中,中國對德直接投資項目行業細分情況臺北汽車材料為,2015年,工業機械與設備占比15%,電子與半導體占比13%,商業與金融服務占比11%,信息通訊技術與軟件占比8%,消費品(食品與飲料占比12%),汽車占比11%,保健、藥物與生物技術占比7%,其他行業占比23%。2015年中國成為在德國項目投資數量最多的國家。

職業經理人的訴求

對于國企汽車零件貿易商“走出去”來說,最需要打破的人才瓶頸是什么?

Stefan賓利零件Matz認為,對于中國國有企業來說,最需要的專業型人才是具有國際化眼光和經驗的職業經理人。

在漢堡當地,首批入駐投資的國有企業負責人中,不乏佼佼者德系車材料,比如寶鋼和中海,這兩家央企當時負責歐洲事務的負責人便頗受當地官員和投資者的認可。至于認可度高的原因,StefanMatz表示因為他們具備世界級汽車機油芯國際化職業經理人的特征。

對于走出去的中國國有企業,想要搞好投資業務,StefanMatz表示,具備國際化眼光的職業經理人不可或缺,他以松下為例,當年赴德國奧迪零件開拓歐洲業務的總經理,手下一共就帶了兩三個人,經過多年努力,現在已經有了700多名員工,一名非常好的職業經理人能夠快速、優化地帶動企業本身的發展。

他總結出上述成功的職業經理人特點:“有遠見卓識,用國家化標準來要求企業,同時有非常好的感覺,能夠知道,要適合當時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文化,希望去適合人家,而不是當自己老板,去適應別人。能夠整水箱精個帶動企業文化適應當地地區企業文化特點才能成功。”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在中外運長航工作的張建衛便是一名“具VW零件有國際化眼光”的企業領導人。對于人才的開拓與選用,他同樣體會深刻。

張建衛參與過早期國企走出去時與美國企業的競爭,那時候“根本不是人家的對手,都輸光了”,對于這種情況,他痛定思痛,一從美國回來,便在領導中外運的過程中主動做出了重大戰略結構調整,這個調整通俗概括即是“跟著客戶走,不要跟著感覺走”。

后來,張建衛又考察過美國的典型企業,其中包括美國蘋果企業的物流商,跟蹤走訪了幾個城市,觀摩新的企業運營模式,從此,中國的制造商走到哪里,中外運便跟到哪里,提供全程服務,在這種思路的伴隨下,中外運獲得了成功,截至目前,中外運長航在全球大概有60多個據點,在東南亞所有的國家都有公司,他笑言:“我們現在在國外也能置辦點家業,買點地,蓋點庫”。

而且,在非洲,中外運長航也取得了進展,他表示:“其實在安哥拉的錢比賺國內的錢多,太好賺錢了,投資過程中要多動腦子,同時絕對不能盲目Porsche零件執行。”

但是,具備國際化眼光的國有企業管理人才,依舊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張建衛打了一個比方,早期他曾去美國談判收購一家公司,進展比較順利,當他登上回國的飛機時便產生了一個疑惑,這家企業買來后,誰來管理?這個問題伴隨著他落地中國,卻沒有找到精準的答案。

除了中外運長航,特別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管理人才短缺同樣存在。以另一家中國國有航運企業為例,“近期的投資情況還算成功,比較賺錢,我們考慮想追加1億歐元投資金額,但是母公司考慮風險問題,還有行政審批流程周期等問題,到現在都沒有批復”,一名中國航運行業國有企業歐洲管理者透露。

撬動一帶一路商機

下一步,中國國有企業應該如何掘金?

國家電網公司駐歐洲辦事處主任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最新的投資進展為,到目前為止,國家電網公司已經在歐洲持有兩個國家資產,其中包括葡萄牙時間2012年5月25日,國家電網公司完成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REN公司)25%股權的交割工作。

除此以外,國家電網公油氣分離器改良版司還與意大利存貸款公司(CDP)成功簽署協議,收購意大利存貸款能源網公司35%股權,實現持有上市公司意大利輸電網公司(TERNA)10.45%股權和國家天然賓士零件氣公司(SNAM)10.51%的股權。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交割,總投資額21億歐元,CDP項目是迄今為止國際公司最大規模的單筆投資,也是中國企業在意大利最大規模的單筆投資,此次收購標志著國際公司第一次成功進入西方七國集團市場,全球資產布局實現新的優化。

國家電網公司駐歐汽車材料報價洲辦事處主任評估表示,從目前歐洲資產觀察,歐洲的資產是非常優良的資產,法律比較健全,商業模式相對比較規范,投資歐洲的資產風險相對比較小,投資沒有太大的風險,都是歐洲國家的核心戰略資產。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國家監管資產,也就是資產等于是在國家對你進行監管,給你特殊經營權,每年給你一定回報。

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正在開展對外投資運營、國際產能合作和電工裝備出口。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從非洲到中東,從新興市場國家到成熟市場,從常規輸變電到特高壓工程,國家電網公司先后承攬建設多個國家重點電網汽車零件進口商項目,帶動中國電工裝備、調度自動化系統、高端電力電子設備等出口到70多個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歐洲,尤其是德國,其清潔能源后已經占了全部能源的12.4%,到2050年,清潔能源必須占到80%,這是巴黎會議簽署的氣候協議中所要求的。因此,德國正面臨一個比較大的困惑,因為現在德國清潔能源只德系車零件有光伏和風電,既然已經開放了這么多,基本上到了他的極限,下面60%的清潔能源從哪來?

這個問題在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汽車空氣芯主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汽車冷氣芯會理事長劉振亞在日前的兩次重要會議發言中給出了中國的解決方案。

英國當地時間11月28日,劉振亞在倫敦舉辦的查塔姆能源轉型2016大會藍寶堅尼零件、以及柏林當地時間11月30日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演講中表示,當前能源發展面臨著資源緊張、環境污染等問題,根源是對化石能源即碳基能源的依賴,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發展低碳能源、零碳能源。

劉振亞表示,結合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增長動力不足的現狀,“推進世界經濟轉型,關鍵要以世界能源轉型和信息技術革命為契機,以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保障,發揮網絡經濟和規模經濟優勢,加快形成能源、信息、交通三網協同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推動世界經濟從傳統工業經濟向新型網Skoda零件絡經濟升級,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實現高度電氣化、高度智能化、高度全球化、高度人本化的發展目標。”

對于中外運長航來說,一帶一路也給其帶來了利好,在張建衛看來,中外運長航已經從戰略轉型當中獲得了好處,未來還將追隨一帶一路的方向取走,將會繼續開拓自己的業務,特別是具體項目方面的業務。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