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500萬畝“休眠地”——OSDER奧斯德零件商甘肅撂荒地整治調查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受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耕種條件差、農民外出務工等因素影響,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現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辦法破解難題。在甘肅,這也不是件小事。國土“三調”數據顯示,甘肅具備整治條件的撂荒地面積約550萬畝。這些“休眠”的土地該如何被喚醒?怎樣挖掘耕地保供潛力?經濟日報記者深入甘肅多地田間地頭,走訪了解整治復耕情況。油氣分離器改良版

近年來,耕地撂荒現象在我國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現,引發關注。2021年1月,農業農村部出臺的《關于統籌利用撂汽車零件貿易商Audi零件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推動將統籌利用撂荒地情況納入考核指標,層層壓實責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該指導意見實施一年多來,成效如何?經濟日報記者日前深入甘肅采訪了解到,根據國土“三調”數據顯示,甘肅共有耕地7814.21萬畝,其中具備整治條件的撂荒地面積約550萬畝。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萬畝,目前還有約200萬畝需要整治。“我們把統籌利用好撂荒地作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計劃用兩年時間將剩余200萬畝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肅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說。

綜合改造建高標準農田

沿著一條平整的機耕道,開車盤旋而上到山頂,甘肅定西市安定區西鞏驛鎮百頁村黨支部書記陳明放眼望著周邊層層梯田,感慨地說:“以前要是有這么好的地,咱也不會把地撂荒了。”

陳明站的這塊地方,以前只有“幾處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積狹窄,被當地群眾稱為“皮條田”。在百頁村7800多畝耕地中,由于基礎條件不好,一度產生了2100畝撂荒地。陳明告訴記者,“以前田間道路不好走,大機器上不來,全靠人種人收,還要看天吃飯,沒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門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頁村將撂荒地整治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建成了4750畝高標準農田,2100畝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隴中旱作農業區種植蕎麥、馬鈴薯的季節,在百頁村新修的高標準農田里,農戶操作農業機械正在搶抓農時種植。

陳明告訴記者,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他們打破原有村社界線、地埂界線,將原先的“皮條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辦法進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寬度在11米以上的“大塊田”。部分“大塊田”最寬田面達到30米,最大面積達到30畝,并且鼓勵實施高標準農田后群眾就近兌換,基本實現了“一戶一臺地”的目標,讓產業集約發展有了基礎支撐。

同時,百頁村還通過開展耕地“宜機化”改造,配套5.BMW零件5米寬的生產路9.4公里,在每塊田間地頭新修3.5米寬的機耕路18.6公里,將“畜力田”變成了“機耕田”,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為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提供了條賓利零件件。

從甘肅各地區撂荒地摸排情況及調研情況看,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產田比例超過70%,受自然因素、資金等約束,設施不完善、資源利用率不高、機械化作業水平較低。此外,甘肅省耕地畝均水資源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動撂荒。

為此,甘肅把具備條件的撂荒地優先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推動撂荒地開發利用。定西市安定區、白銀市會寧縣將撂荒地整治與高標準梯田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糧食基地建設結合,建成玉米、小麥、馬鈴薯三大糧食作物標準化基地。

西鞏驛鎮干部馬利民告訴記者,他們按照“田路渠統籌規劃、梁溝坡綜合治理”的原則,整流域、整山系、整鄉鎮推進,配套建設了砂化生產路、田間機耕路和排水臺北汽車材料邊溝、涵管等設施,并在高標準農田流域栽植行道樹10公里,通過挖反坡和魚鱗坑等辦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強了農汽車空氣芯田生態防護能力,也提升了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會寧縣河畔鎮任半岔村屬于典賓士零件型的干旱山區,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021年當地引進了一家企業,對全村3.2萬畝耕地一次性流轉,并承攬建設上水工程,打造“旱變水”水肥一體化高標準梯田項目。

“通過對現有山坡地進行平整改造,平均寬度達到30米以上,符合機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節水田間管網,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鎮黨委書記王卓見說,坡改梯、旱變水,玉米、馬鈴薯兩類糧食作物畝均產量由原來的800斤、2000斤增長至2000斤、8000斤,原來的單戶種植變為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發展模式也由傳統農業變為集約化的現代農業。

真金白銀鼓勵復墾種糧

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農民種地積極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個重要因素。據統計,甘肅Porsche零件省中東部旱作區農民每種1畝小麥,用于種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約需265元,人工投入約需300元,一般僅能產出小麥500斤,畝均純收益不到200元;種植1畝玉米,斯柯達零件除去農資、人工成本,畝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為此,甘肅省將撂荒地整治與建設糧食基地相結合,通過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獎補、農機具購置補貼、耕地輪作補貼、農業社會化服務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糧食生產,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為拓展糧食生產空間的有效途徑。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區西鞏驛鎮肖川村,正在進行高標準農田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操作,從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種、施肥一氣呵成。

“如今,大多數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這些機械都是適宜丘陵山區作業的機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勞動力,用機械種植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在耕種現場,甘肅省農機推廣總站技術人員白利杰指著一臺機器告訴記者,這是旋耕施肥起壟噴藥鋪管鋪膜聯合作業機,1個小時就能完成人工近兩個月的工作。

“我們制定出臺了《關于確保糧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確整治原則、整治措汽車冷氣芯施和激勵政策,對復耕后種植馬鈴薯100畝以上的,每畝補助100元;對新型經營主體和村集體兜底復耕的,每保時捷零件畝補助80元。目前,在安定區摸排出的4.71萬畝撂荒地中,已完成汽車材料報價整治3.6萬畝。”安定區區長賈文舉說。

針對種糧比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農資大幅漲價等不利因素,甘水箱精肅各級部門加大了補貼力度。春播前,甘肅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財政廳下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獎補、農機購置補貼等到戶扶持糧食生產資金34.2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達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輪作和小麥“一噴三防”等扶持糧食生產發展資金4億元,比上年增加1.6億元。

記者還了解到,甘肅各市縣也結合實際制定了鼓勵糧食生產的激勵辦法,調動了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種糧積極性。其中,酒泉市財政拿出1500萬汽車零件報價元扶持小麥種植,白銀市財政拿出750萬元支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會寧縣、涼州區、環縣、秦安縣、成縣等縣區財德系車材料政在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安排資金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進行累加補貼,確保每畝補貼資金達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補貼引導下,甘肅各地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集成推廣應用為突破口,推動形成一批整村整鄉整流域推進的集中連片糧食產業帶,讓“荒地變良田、良田變糧田”。

走進會寧縣韓家集鎮云臺山村復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兩膜4行玉米+兩膜6行大豆福斯零件”種植模式的帶狀復合種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經冒出嫩芽。

“我們按照村莊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則,對片區內規模養殖戶和有種地需求農戶未流轉形成的插花地,通過置換調整集中連片,既保證了農戶有地種、種好地,又使企業能連片、好發展。”韓家集鎮黨委書記南小強說,目前,已在云臺山村推廣大汽車機油芯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5000畝,玉米一穴雙株,每畝約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VW零件每畝約1萬株,通過發揮邊行效應,可以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茬豆”的目標。

利益聯結實現規模經營

會寧縣柴家門鎮樊郭村有戶籍人口1700汽車材料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勞動力,多年來形成了8200畝撂荒地。

“我們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了8200畝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耕作條件顯著改善,農業機械化率可以達到100%。”樊郭村黨支部書記田旭東此前曾有顧慮,德系車零件“如果不想辦法汽車零件進口商找到種植主體,這些高標準農田雖然條件好,但是也會面臨‘誰來種’的問題。”

為徹底解決耕地撂荒問題,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轉復耕土地。今年春耕,1萬畝高標準農田里種上了小麥、全膜玉米、大豆、馬鈴薯和蕎麥各2000畝,全部由合作社負責種植。

調查顯示,當前甘肅省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水平仍然較低,流轉土地占農戶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經營模式已經遠遠不適應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要求。為此,甘肅一些縣區通過撂荒地整治,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和村集體經Benz零件濟的路徑。

在甘肅崇信縣,通過“農戶自主復耕、實施項目整治、公司大戶流轉、遠程托管種植、村集體經濟組織代種”等多種形式,當地喚醒了沉睡的耕地資源,推動了農業高效化、產Skoda零件業化發展。

“我們村兩委通過對全村土地撂荒情況全面摸排發現,全村共有398畝撂荒地。”崇信縣新窯鎮宰相村黨支部書記趙孝魁說,“今年我們動員大家復墾撂荒地86畝,同時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紅’的方式租賃群眾撂荒地312畝,種植了玉米、高丹草、萬壽菊等經濟作物,僅撂荒地治理一項,預計村集體經濟收入可達15萬元以上。”

白銀市平川區共和鎮毛卜拉村則將撂荒地整治與發展村集體經濟結合起來,將農戶無力耕種的撂荒地,流轉后由村集體統耕統種。“3000畝撂荒地,村集體就流轉了2600畝,全程機械化作業,并創建了1500畝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標準示范基地。”毛卜拉村黨支部書記許順強說,村集體流轉撂荒地每畝給農民100元,還有幾十名村民到村集體務工,每人每天100多元。這樣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體也壯大了。

今年以來,甘肅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聯合自然資源部門對未耕種耕地邊排查邊整治,繼續通過農戶自種和親友代種、高臺北汽車零件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流轉、經營主體代耕代種等多種途徑推進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撂荒地整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引導農戶將撂荒地流轉給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集中整治,盤活棄耕土地、實現荒地變良田,同時有效滿足了經營主體生產用地需求。”會寧縣委書記劉正祥認為,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對轄區內的撂荒地實施統一整治,規模化汽車零件開發利用,不僅解決了撂荒地整治質量不高、效益不好等問題,還實現了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目標。

會寧縣會師鎮金芋馬鈴薯專奧迪零件業合作社利用千頭養豬場堆漚的糞肥,集中流轉撂荒地種植水箱水馬鈴薯、小麥和小雜糧,在7個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畝,探索形成了合作社與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我們對全鎮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農戶自愿種植的每畝收取機耕費30元,不愿種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轉種植。”金芋馬鈴薯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藍寶堅尼零件德明說,合作社流轉后,第一年免費種Bentley零件植;第二年每畝付土地流轉費40元,其中農戶30元、村集體10元;第三年每畝付土地流轉費50元,其中農戶40元、村集體仍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農民、村集體和合作社收入,實現了多贏。

“在工作實踐中,甘肅探索出了以村級集體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集成推廣應用為突破口,將撂荒地整治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高標準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緊密結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鄉整流域推進的集中連片糧食產業帶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壯大村集體經濟、整治撂荒地、保糧食生產‘一石三鳥’的作用。”李旺澤說。(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