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愛雨走訪村民張德蘭展示柳編產品
如果把精準扶貧比喻成“滴灌”的話,那有一個個好的帶頭人,就好比有了一根根順暢的“管道”,直接決定著扶貧成效。今天,我們就來聚焦這些走在扶貧前沿的帶頭人。
有的放矢打開脫貧大門
白炭窯村位于歷城區西營鎮以東7公里處,錦繡川上游,是濟南市100個特困村之一。一個人的到來為這里打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他就是濟南市經信委綜合處派駐白炭窯村“第一書記汽車零件”文海生。
早晨5點半,天已大亮,白炭窯村村民田洪英趁著早晨涼快下了地。這塊不到一畝的菜地,讓她摘掉了多年來一直戴在頭BMW零件上的貧困戶“帽子”。村子開展“生態農場示范田”項目之后,她便把地“租”了出去,自己在地里“打工VW零件”。
像這樣的示范田村中一共有1000㎡,已經全部通過互聯網被認籌出去了。示范田內種植時令蔬菜,不但由像田洪英這樣的專業工作人員來管理汽車冷氣芯,而且用泉水澆灌、施生態肥,田中還安裝了攝像頭,認籌者可以實時看到菜的生長情況。
“針對這種年紀大、但是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我們就因地制宜,讓他們就近從事農德系車材料產品加工工作。”白炭窯村“第一書記”文海生說,“像田洪英,一個月1000多塊錢,5個月就能實現脫貧了,而且這種有了‘造血能力’的脫貧是永久性的。”
記者看到,文海生給村中的所有貧困戶都建了一份“檔案”,其中包含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和脫貧計劃兩部分。貧困戶情況:李傳文,76歲,西營鎮白炭窯村,家庭人口2人,因年老體弱,多病,村兩委將對幫扶脫貧;致貧原因:年老體弱、多病;脫貧計劃:農產品加Bentley零件工、雇傭人員,增加收入脫貧……
每戶的情況不同,扶貧的方法汽車零件貿易商也就不同。通過“細分”,文海生的扶貧工作開展得有的放矢。
文海生把白炭窯村400畝土地的產品產量分為糧、蛋、禽肉、土特產4類20個品種,開發了糧食套餐、肉蛋套餐、節氣養生套餐三個系列,在網絡平臺銷售,優先選用貧困戶的產品,如果其沒有穩定優質的產量則合作社雇傭他汽車零件報價們進行包裝加工等工作,并安排他們上山采集艾葉、檞樹葉等工作實德系車零件現增收。
除了互聯網+農業,文海生還依托白炭窯村的自然風光優勢,發展互聯網+旅游。“今年我們將對村中的河道進行集中整治,沿河道開展‘農家樂’。這些貧困戶中,有的擅長打鐵,有的擅長做面點,旅游發展起來,除了銷售糧食套餐,他們就又能增加一塊收入了。”文海生說。(本報記者李小夢)
兩年寫下10萬字民情記錄爭取200萬改善村里設施
日前,在平陰縣玫瑰鎮趙臺村,村里整體脫貧的消息讓村民們奔走相告,共同分享這份來之不易的喜訊。不到兩年的時間,趙臺村從原來的一窮二白搖身一變成為了脫貧先進村,在這場脫貧攻堅戰役中,“第一書記”姚愛雨功不可沒。
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能產生什么大變化呢?鏡頭回放水箱水到兩年前:那時的趙臺村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村民用電、飲水都是難題,公共基礎設施匱乏,缺乏支柱產業。“這都要感謝姚書記。沒有他,就沒有如今俺們村處處呈現的新樣貌!”村民口中的姚書記就是市委統戰部派駐“第一書記”姚愛雨。不到兩年的時間,姚愛雨為這個特困村修好了路,通上自來水,新建了灌溉機井,鋪設了管道,升級了變壓器,建了健身廣場和幸福院,并帶領這個小山村繼續走在邁向致富小康的尋夢路上……
“初來乍到,我是啥也不懂,兩眼一抹黑。所以,我就想了一個法子就是把自己每天的見聞和工Porsche零件作都記錄下來。這樣遇到疑保時捷零件問的時候就翻開看看。”姚愛雨說。在記者看來,一本300多頁10萬多字的民情記錄本,記錄的不僅是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日常,更多的一位黨員干部的為民情懷。
“來村里那天正好趕上下雨,村里的泥巴路泥濘不堪,可以說是無處下腳。”姚愛雨至今還記得2014年9月份第一次進村的情景:低矮的石屋、充滿歷史感、破舊的村級辦公場所,沾滿泥巴的鞋子、滿眼渴望的老鄉。“每一處都像是年代劇里才會出現的鏡頭,村內基礎油氣分離器改良版設施幾近為零,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沒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經濟產業談何發展呢?”姚愛雨選擇把改善村容村臺北汽車零件貌、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扶汽車機油芯貧攻堅工作破局之舉。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姚愛雨在市委統戰部強有力后盾的支持下,把村里的泥巴路硬化成了水泥路;因為自來水管道老化滲漏,過去群眾只能花錢買鄰村的水喝,現在經過重新鋪設自來水管道,村民喝上了本村的自來水;農村幸福院建設完工,留守老人能安度晚年;建起了休閑廣場,安裝了路燈,修了文化墻……近兩年來,姚愛雨先后為村內爭取資金200余萬元,用于改善村莊基礎設施。
如今,趙臺村民早已打消了當初對這位“第一書記”“從未在農村待過,能不能干好”的質疑,憑借著一心撲在趙臺村脫貧解困臺北汽車材料上的為民情懷,姚愛雨為群眾辦了一件又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黨員干部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水箱精命。(本報記者馮經偉 通訊員 李文文)
小小食用菌帶來大財富
父親曾是政協界優秀委員,兒子也是政協委員,委員精神代代相傳:通過食用菌養殖,力爭讓更多的養殖戶擺脫貧困。他就是章丘市棗園街道曹莊村民賈恩茂。
10多年前,在從事食用菌養殖初期,賈恩茂還完全就是個門外漢,為此,他多次到Skoda零件山東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多家院校學習進修,終于摸上了門道。他把科研放在首汽車空氣芯位,先后開發出了雙孢菇、靈芝,蛹蟲草、白靈菇等多個品種,通過誘變育種、雜交育種、野生馴化等先進技術,培育出“章平4號”、雙孢菇“誘變998”等18個新菌種、12個新菌株,其中7個優良菌種被山東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和省農科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引種,得到了專家的好評。
近年來,在食用菌種植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新型模式——工廠化種植,產業自動化程度高,產出效益好。但是,這種種植模式投資大、規模大,中小種植戶不可能操作。于是,賈恩茂根據實際情況,經過多次試驗研究,研發了中小種植戶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的機械產品,食用菌液體菌種發酵設備、平菇分層裝袋機、全自動攪拌機、氣動裝袋機等多種實用新型食用菌專用生產機械都已申報國家專利,這讓中小種植戶可以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應對競爭,徹底解決了賓利零件中小種植戶沒有相應機械設備、制約食用菌集約化生產的發展問題。
富而思源,回饋社會。多年來,他積極為廣大養殖戶搞好技術指導,先后培訓學員5萬多人,去全國各地義務講課500多次,平均年接待咨詢群眾8000多人次,免費發放技術資料20多萬份,培訓下崗工人1000多名。他用自己多年來積累下的經驗,幫著群眾看市場,規避市場風險,幫助他們合理確定種植品種、種植項目和栽培模式。他還主動到養殖戶家中登門進行技術指導,為困難戶與現役軍人免費提供菌種和技術。
“下一步,計劃投資300萬元,建設一處日產3噸鮮菇的自動化食用菌栽培基地,升級目前的食用菌產業,帶動更多的種植戶從事食用菌產業,為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多作貢獻,在全社會展示我們政協委員的良好形象。”對現狀的永不滿足促使著賈恩茂不斷地追求,在前進的路上繼續攻堅克難、奮發實干。(本報記者 郭洋 通訊員 景峰 洪永)
“單位支持我,就要甩開膀子干”
自2014年8月,來自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城市道路橋梁管理處副處長馬新文走馬上任長清區雙泉鎮李莊村第一書記,每次扶貧會議,50歲的馬新文和71歲的村書記尹遜芳總是挨肩而坐,默契十足。正是在這對“老”搭檔和幫扶單位——市政公用事業局努力下,李莊村奧迪零件發生了“想都不敢想”的大變化。
平日里的馬新文,并不像電視劇男主角“馬向陽”般巧舌善變。不善言辭的他,帶著一副厚厚的眼鏡,提著一個“扶貧包”,每天準時出現在李莊村的大隊部里,汽車零件進口商等著“老”搭檔尹遜芳。來到村里,馬新文和尹遜芳就商量怎樣才能改變整個村子的面貌,增加村集體收入。為了尋找合適的項目,馬新文可算在雙泉安了家,扶貧辦村委會兩頭跑,找專家、找領導,個把月沒著家,終于在雙泉鎮委鎮政府的幫助下敲準了苗木基地的扶貧項目,為村里流轉了11.5畝土地,種上了3.5萬株五角楓,并吸納本村貧困戶從事管理苗圃的工作。老書記尹遜芳激動地賓士零件說:“我當書記三十多年村集體收入都是為錢發愁,沒想到現在這個苗圃成了村里有錢辦事的銀行汽車材料報價”。
馬新文的派出單位——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對第一書記的支持汽車材料筆筆都是真金白銀。2015年,為了讓李莊村村民出行和生活更加方便,馬新文決定先為村里修好路。馬新文向自己單位的領導們匯報了情況,市市政公用事業局主要領導帶領班子全體成員來到李莊村,在了解了村里的情況并實地查看后,該局協調了62.5萬元的資金用于生產路的修建。在調研時,了解到該村還有100多戶村民沒有吃上自來水,該局相關負責人對馬新文說:“扶貧工作是局里的一項重要工作,你在村里工作不要有負擔,村里有什么困難就告訴我們,單位一定盡最大的能力為你們解決困難!”在市市政公用事業局的大力支持下,馬新文幫助村里對自來水管道進行了改造,共投10萬元,現在李莊村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緊接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又幫助馬新文協調了愛心企業——濟南熱電公司,幫助李莊村的村民銷售了近一萬公斤的小米,為集體增加了兩萬元的收入。2016年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又為村里爭取到了47.5萬元的建設資金,用于道路修建和基礎設施建設。“單位這么關心扶貧工作,一筆筆的投入,幫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我哪還有不好好干的理由啊!我一定要給局里增光!”馬新文說。
(本報記者 邵明紅 通訊員 李娜郝麗娜 石瑤)
熱心女村支書的柳編脫貧夢
近日,濟陽縣崔寨鎮谷廟村貧困戶谷增安在村支書張德蘭的幫助下,順利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據了解,過去的谷廟村是個窮得出了名的“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花藍寶堅尼零件錢靠貸款。如何摘掉這“三靠村”的帽子,讓群眾過上好日子,一直困擾著張德蘭。
自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她認真分析貧困戶致貧原因,結合貧困戶實際,因戶因人制定扶貧措施,實施“一對一”幫扶。扶貧過程中,針對該村部分有勞動能力、不能出門打工的群眾,她把他們吸納進自己的濟南宏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免費向他們傳授柳編技術,讓這部分貧困戶實現盡快脫貧。該村一名村民表示:“村支書無償傳授柳編技術,讓我每月拿到了2000余元的工資,我從內心感謝她!”
為幫助谷廟村劉桂山家庭脫貧,張德蘭曾多次到劉桂山家中做思想工作,但劉桂山不愿在家門口工作,后來,她通過多方打聽,了解到濟南銀鵬建材有限公司需要工人。她把這一信息告訴劉桂山后,他立即到公司進行面試并斯柯達零件順利上Benz零件崗,現在他每月工資近3000元。
為了幫助更多貧困群眾脫貧,張德蘭騰出一個車間,對周圍十里八村的群眾,手把手免費傳授柳編技術,并自費購進柳條,讓貧困戶練習,還包銷他們的全部產品。截至目前,她幫助濟陽縣1800多名婦女依靠柳編實現脫貧致富。后來,張德蘭還到山東廣播電視臺有關欄目做了一個小時的柳編直播,吸引了很多外地群眾前來學習。
在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同時,她的公司業務快速膨脹發展,目前有400多個柳編品種,暢銷山東、浙江、上海等地,并出口到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年銷售額1000Audi零件余萬元,利稅70余萬元,成為了全縣柳編行業的龍頭。福斯零件她自己也獲評濟陽縣勤勞自強道德模范、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榮譽稱號。如今,作為一名村支書,心系村民的她還有一個小小的夢想:“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一定要把柳編技藝發展好、傳承好,讓更多的群眾通過柳編走上致富路。”(本報記者王寶靜 通訊員 李世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