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范朝權 陳詩宗 劉杰 王丹靈
從省城貴陽往北,約200公里,大婁山南麓,烏江北岸,一棟棟青瓦白墻的黔北Porsche零件民居掩映青山綠水之間。
這里是湄潭,一座黔北小城。在中國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中,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在美麗鄉村建設上,她卻以近20年矢志不渝的堅守與創新,打造最令人向往賓利零件的“詩和遠方”。
從“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的“四在農家”建設,到如今“生態汽車空氣芯美環境優、生產美產業強、生活美百姓富”的“三美”共進,湄潭堅決貫徹落實省委決策部署,一任接著一任干,演繹了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景象。
風貌之美——
從第一棟黔北民居落成到10萬棟黔北民居星羅棋布
小青瓦、坡屋頂、轉角樓、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墻、穿斗坊,“七大元素”合為一體,湄潭的鄉村風貌,看著就有美的享受。
這油氣分離器改良版份美,并不是與生俱來的。
興隆鎮龍鳳村田家溝,午間剛從茶山上勞作回來,王昌國老人坐在院子里的長條凳上歇氣,身后是兩層小樓,掛著“黔北民居第一棟”的木匾在陽光照射下特別耀眼。
2006年春天,準備重建老房的王昌國,碰上了全省藍寶堅尼零件推動“四在農家”創建的風口,當時并不知道黔北民居為何物的他,憑著一張政府下發的黔北民居平面圖,就“冒失”地開始了新房建設。
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一“冒失”之舉成了點燃湄潭美麗鄉村建設的“星星之火”。
水箱水“獨一棟,矗在寨子中間,怎么看都不像樣兒。”當地村民對這個新事物并不“感冒”。當時還是小組長的伍榮明,一連16天,天天晚上組織群眾開會,講黔北民居,講“四在農家”,講黨的好政策。
如今已經是村黨支部書記的伍榮明回憶:思想通了,其他26戶相繼改建、新建,以前散亂的“火柴盒”“方腦汽車零件報價殼”統統不見了蹤影,漂亮的黔北民居成為一道風景線。
點上開花容易,面上推動則需要在“變”與“不變”中久久為功。
“變”的是細節——從一開始的“五通三改三建”到后來的“七改一增兩處理”,再到如今的“三個全覆蓋”,湄潭的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福斯零件從“骨架搭建”到“細節描繪”的嬗臺北汽車材料變。僅從設計圖紙上就可以知道,最開始僅僅只有五六張臨時趕出來的設計圖,如今已經發展成為23套,群眾擁有了更多選擇。
“不變”的是內涵——黔北民居“七大元素”始終如一,注重風貌與環境和諧始終如一,注重保護生態始終如一。湄潭縣住建局局長王進世給記者說了一個故事:為了從源頭“守住”統一風貌,當地從建筑工匠身上做“文章”,要求他們在修建民居時必須要簽訂風格保證承諾書,并作為工匠證年度審核的重要依據。
在湄潭,美麗鄉村建設從一張白紙上作畫,一張藍圖繪到底,實現了鄉村規劃全覆蓋、鄉村建設全覆蓋、鄉村BMW零件治理全覆蓋。汽車零件如今,湄潭改建、新建黔北民居7.5萬棟,加上修繕的老舊民居,10萬棟黔北民居錯落有致地“擺放”在青山前、綠水畔、茶園間,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風情,繪就了“云貴小江南”的美麗畫卷。
湄潭的美,吸引了來自深圳的汪明生“安家”。他和妻子在永興鎮梁家壩村卜村組租了一棟閑置農房,自行裝修,并流轉7畝茶園,采“芽”東籬下,悠然見“茶”山。“我現在是一個幸福、快樂的湄潭Audi零件農民。”汪明生嘴角帶笑。
產業之美——
從9.77萬畝茶葉種植面積到60萬畝規模,榮膺中國茶業百強Bentley零件縣第一名
湄潭,自古便是出產好茶的地方。
洗馬鎮曾是湄潭的斯柯達零件茶葉主產區,國有幸福茶山是當地三大茶山之一。
時間回溯到2保時捷零件0年前,由于管理跟不上,產量、質量上不來,幸福茶山“并不幸福”:村民不再“搭理”不當吃、不當穿的茶園,反而在里面套種玉米、辣椒,當地茶園幾乎撂荒。
盼著過上好日子的群眾漸漸發現,種玉米、種辣椒糊口可以,讓兜里鼓起來難。
兜兜轉轉一圈后,村民才發現自己一直守著金山“過苦日子”,這一座座金山,其實就是汽車零件進口商茶山。
2006年開始,圍繞“富在農家增收入”要求,湄潭再次“拾起”茶產業,立足茶、做足茶,始終把茶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來抓。如今,茶葉種植面積已從9.77萬畝發展到60萬畝。
規模上去,煩惱隨汽車材料報價之而來。
伴隨種植面積越來越大,邊際效應卻在減弱——單純的采茶、制茶、賣茶,市場容量有限,加之全省各地茶產業競相發展,湄潭茶葉的比較優勢不再明顯。
生產美產業強,湄潭著力在“美”字上做文章。
美在優良品質。創新實施縣級領導包保創建茶葉示范基地,聚焦“有機茶”,從源頭做優茶葉品質。這兩天,位于抄樂鎮群豐村的貴州高原春雪有機茶葉公司的汽車材料抹茶德系車零件茶園正在進行覆蓋遮陰。公司總經理李芳睿告訴記者,發展有機茶,雖然產量上有些損失,但是市場價格上去了,去年公司實現營收3000多萬元。
美在產業鏈條。持續推進茶產業的延鏈、補鏈、強鏈,大力推動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讓每個環節都有“溢出效應”。貴州湄潭蘭馨茶業有限公司攜手中科院、貴州大學及航天科工組建研發團隊,自主研發出“茶葉加工智能攤涼(枯萎)集成系統”“茶葉后加工Skoda零件精準八步凝香集成系統”等高端化、智能化、集約化關鍵制茶設備,有力填補了省內茶葉機械的空白。
美在出口創匯。著力打通國際市場,通過市場主體上下聯動,多方配合的協同推進機制,助力企業做好出口業務。原本一直主銷西安、太原、長沙等國內市場的洗馬鎮茂蕓茶葉公司,今年也嘗試與中介機構合作,希望能夠在東盟茶葉市場“分一杯羹”。今年以來,湄潭實現茶葉直接出口較去年同期增長81.5%,預計全年出口創匯突破1億美元。
圍繞“有故事、有味道、有內涵、有文化”的“四有好茶”理念,湄潭堅定不移吃茶飯、念茶經,培育國家級茶葉龍頭企業5家、省級23家,推動茶產業奧迪零件惠及茶農近10萬戶38.1萬人。去年,實現茶葉產量8萬噸、產值67億元,茶產業綜合收入167億元。
田家溝小廣場旁的白墻上,有一幅50米長的手繪畫卷——水箱精從“刀耕火種”播種茶苗,到“肩挑背扛”到處銷售,再到一筐筐好茶走向四方,收尾于美麗鄉村的幸福生活。產業之美,濃縮在畫中,詮釋著成長。
精神之美——
從“十謝共產黨”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鄉村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
當年,湄潭縣以“四在農家”創建為契機,大力發展茶產業、鄉村旅游,改變村容村貌,讓群眾過上了好日子。
富裕起來的湄潭村民自編自創了花燈戲《十謝共產黨》,從翻身、吃飯、穿衣、住房、走路、照明、上學、看病、致富、養老十個方面,反映今昔變化,感恩共產黨。
如今,湄潭縣以“生活美百姓富”為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深化基層社會治理推進鄉風文明,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鐫刻在廣大群眾心上的錚錚誓言。
在湄潭,基層社會治理有兩大創新——“寨管家”和“紅白理事會”。
發端于西河鎮石家寨村的“寨管家”,以“3+N”微治理體系,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如今,這個創新之舉已經在全縣推廣,汽車機油芯立足自然村寨劃定1112個寨子,以鄉賢寨老為基礎推選“寨管家”5438名,構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層治理模式。
同樣得到群眾積極擁護的還有“紅白理事會”,全縣組建紅白喜事志愿服務隊1112個,大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全面推行紅白喜事備案、“紅黑”榜等機制,提倡“車不過十、禮不過百”,革除陳規陋習,厚植文明鄉風。
湄潭的精神之美,更體現在一個個鮮活的人身上。
這是無言的精神感召——從當年核桃壩老支書何殿倫帶頭種茶為民尋找致富路,到如今杜富國、雍元書等一大批先進典型“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歷史的傳承,蘊含著精神之美。
這是堅韌的精神力量——石蓮鎮沿江村細沙組村民秦大飛日子剛有好轉,妻子卻患上重病。面對磨難,他依然堅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黨支部的引導支持下,他住進了修繕一新的房屋,在房前屋后整理出了小菜園和小果園,養了100多箱蜂,并謀劃著開辦農家樂,一邊掙錢,一邊照德系車材料顧妻子。
細Benz零件沙,曾是紅軍長征搶渡烏江的突破點,也是著名的“一把七星刀”故事發生地。紅軍北上遵義前將一把七星刀作為革命的火種留下,這份傳承一直沉淀在湄潭群眾心里,鼓舞著他們堅定“感黨恩、聽汽車零件貿易商黨話、跟黨走”。
“從‘四在農家’到‘三美’共進,既有歷史的邏輯,也有發展的邏輯,更有載體的邏輯,體現了湄潭堅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省委決臺北汽車零件策部署,久久為VW零件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信心賓士零件和決心。”縣委書記沈建通表示,湄潭將把工作對象轉向所有農民,把工作任務轉向推進鄉村“五大振興”,把工作舉措轉向促進發展,奮力建設“貴州最汽車冷氣芯美鄉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