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災區抗洪看我國救災“軟硬實力”之變_中國扶貧在OSDER奧斯德零件報價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7月3日,賓利零件救援的鏟車將桂林旅游學院受困學生轉移到安全地帶。新華社發(李絢麗攝)(資料照片)

“鄉政府30多個干部全部下村,每天早上七八點出發,半夜才回來,有的甚至住在群眾家里”;

洪水襲來,全州縣立即啟動應急救助一級響應,馬上調運籌集帳篷、糧食等救災物資,迅速設置災民安置過渡點;

3天未過,全縣70%農村公路即搶通;13天內,縣城通鄉鎮的道路全部修通;15天內,全縣90%農村公路基本通行;

而同樣遭災的1996年,農村水毀公路花費了半年時間才全部修通;

記者在災區一線觀察到,6月下旬以來,在暴雨、山體滑坡、泥石流襲擊之下,盡管受災面大點多、程度深,但廣西洪澇重災區救援有力、恢復迅速、秩序井然、人心穩定。

基層干部、專家學者認為,廣西等洪澇重災區抗洪救災“硬實力”“軟實力”的顯著增強,反映了我國國力的迅速提升,也是近年來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日益提高的體現。

一座座堅不可摧的“紅色堤壩”

折射廣大黨員干部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

在搶險救災的前沿陣地上,每個黨員都是一面高揚的旗幟。“鄉政府30多個干部全部下村,每天早上七八點出油氣分離器改良版發,半夜才回來,有的甚至住在群眾家里。”

記者在洪澇重災縣龍勝各族自治縣采訪時,無論縣鄉干部,還是最基層的村干部,談起抗洪救災中最重要的事,都不約而同地表示,關鍵要和群眾“在一起”。“在一起”成為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抗洪救災過程中出現頻次最高的“熱詞”。

他們說,“在一起”可以直接、準確地了解群眾的困難與需求,然后采取更快、更有效的應對措施,有的困難即使暫時不能馬上解決,只要與群眾在一起,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安慰,一種心靈依靠。

苗族女村支書蒙金鳳的話一次次被自己的淚水和哽咽打斷。“我早上剛從這里回去,因為放心不下,下午又回來了。”蒙金鳳用紙巾擦著淚水,“這么大的災害,我們要‘在一起’。”

蒙金鳳是偉江鄉新寨村黨支部書記。平臘村民小組36戶村民所居住的山坡是地質災害隱患點。記者在房屋上方的半山腰上看到眾多長短、寬窄不一的裂縫,一條最大的裂縫被村民們稱為“可以塞下一頭牛”。

山體隨時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掩埋村寨。村民們擔驚受怕,縣鄉村干部心急如焚。早在暴雨來襲前,縣鄉村干部就密切關注這里,并采取了Bentley零件預警措施。暴雨來襲后,在縣鄉村干部動員和幫助下,36戶村民被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在村民轉移到臨時安置點后,蒙金鳳沒有回家,而是選擇與受災群眾擠在帳篷里,同吃同住了三天三夜。“面對這么大的暴雨、這么大的險情,大家心里都沒底。我們要在一起,互相安慰、互相鼓勵。”蒙金鳳說。

在同記者交談時,蒙金鳳不停地落淚。她說,看到群眾受災心里難受,同時還為縣鄉領導干部的關心和幫助而感動。“縣鄉干部每天都來查看災情,安慰和幫助大家。黨委、政府還安排專人監測地質變化,并幫助我們另外選址建村。”

斯柯達零件

在臨時安置點,記者看到,有村民正在帳篷周圍噴灑消毒和防蛇的藥物。盡管條件艱苦,但村民們心態平和。災情發生后,“90后”村民楊思杰回到村里與鄉親們共渡難關。“這次大雨導致山體裂縫每天都在變大、變寬,整個山體正朝著房屋方向下沉。不能存僥幸心理,必須轉移出來。”楊思杰告訴記者,所有村民都住進了政府提供的帳篷。

偉江鄉黨委書記龍憲智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都安排一組干部到這里。“現在住的帳篷太熱,政府要馬上搭建條件好些的臨時板房,新村建設也正在抓緊進行前期工作。”

如果不是身BMW零件臨其境,許多老百姓以為災難在遙不可及的地方。但有一群人,卻始終繃緊心中的一根弦,時時牽掛人民安危,事水箱精事關注人民的切身利益,即使災難來襲,他們仍以堅定的信念、無畏的氣概沖鋒在前,成為搶險救災的“先鋒隊”、災區人民的“主心骨”,他們是始終和群眾“在一起”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在搶險救災的前沿陣地上,每個黨員都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共產黨員李啟福是桂林市臨桂區南邊山鎮錢村村委會主任,7月2日2點40分,他被鎮政府的電話吵醒——河水水位暴漲,趕緊通知群眾轉移!

李啟福一骨碌翻身起床,眼前的情景嚇了他一跳——湍急的洪水已經把村子包圍,水灌進了屋子。李啟福立即召集村干部,蹚水挨家挨戶叫醒村民。通知完一輪,水位還在不斷上漲。李啟福想到了村里的老人:錢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很多老人獨自住在泥磚砌的老房里,行動不便,泥磚一旦被水長期浸泡,就會散作泥巴,房子就會倒塌。

來不及多想,李啟福馬上和其他村干部奔向老人們的家里,冒著被洪水沖走的危險挨家挨戶敲門,把老人、小孩背到安全的地方。村干部們冒雨蹚著洪水在村里Audi零件跑了一夜,住在泥磚房里的20多個老人、小孩被安全轉移,泥磚房倒了8座,但沒有傷一個人。在救人的過程中,李啟福不幸滑倒,后腦勺著地,被磕暈在淤泥里。

藍寶堅尼零件眾在受苦,責任在召喚。許多黨員干部顧不得自己的“小家”,心思精力都用在“大家”上。“除了每天留1個人在鄉政府處理日常事務,其余30多個干部全部下村,每天早上七八點出發,半夜才回來,有的甚至住在群眾家里。”龍憲智說。

災難最能考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意志,對災難的應對也最能考驗一個政黨的執政能力。

“這場抗洪救災,我們能夠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主要靠的就是廣大干部沖在第一線,與受災群眾德系車材料一起奮戰、共渡難關。這股精氣神形成一道道堅不可摧的‘紅色堤壩’。”龍勝縣委書記周卉說。

半個月以來,作為分管抗洪搶險工作的副縣長梁德鋒同當地眾多干部一樣,每天天亮出門,大半夜才回家。7月3日,汽車零件報價梁德鋒率救災工作隊艱難“挺進”瓢里鎮孟化村。兇猛的洪水已將這里的一座水壩左段沖毀,洪水沿缺口不斷沖刷河邊瓢平公路路基,道路崩陷數十汽車材料米,路邊多座房屋隨時可能被洪水沖走,5萬多侗族群眾將因道路中斷而受困。

炸壩!梁德鋒一行研究后果斷向指揮部申請立即組織炸壩泄洪。4日,水壩右側被炸開缺口,隨后兩輛快報廢的卡車被推入洪水圍堰導洪,洪水被成功引向右岸。炸壩泄洪方案成功實施后,工作隊立即在河道左岸進行填河修路,目前臨時道賓士零件路已被打通。

“十八大以來,受益于積極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龍勝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理想信念顯著提升,并在此次抗洪救災‘大考’中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周卉說。

抗洪救災“硬實力”顯著增強

反映了我國國力的迅速提升

在災情發生3天內就搶通了全縣70%農村公路,13天內縣城通往鄉鎮的道路全部搶通,15天內全縣90%農村公路基本通行……而同樣遭災的1996年,農村水毀公路花費了半年時間才全部修通。

快速搶險救災,快速展開災后重建……

一些基層干部認為,這些抗洪救災能力的進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力空前提升的體現。

機械設備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彰顯搶險救災硬件基礎不斷增強。龍勝縣交通局局長李強說,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縣范圍內企業和私人擁有的挖掘機、鏟車、壓路機等設備約為150臺、大型排土車約200臺。這些機械設備廣泛分布在各個鄉鎮、村屯,任何一個點受災都能迅速調集開展救援。而在20多年前,全縣范圍內沒有一臺公路施工機械設備,迅速開展公路搶險救災的能力極為薄弱。

在321國道的龍勝縣瓢里鎮思隴村路段,一處巨大塌方使車輛通行緩慢,公路部門組織的人員車輛立刻到現場奮力搶修。“我們把機械設備停在現場,遇到塌方就隨時投入搶修,自治區交通廳應急救援車也派到了這里,從而保證國道暢通,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龍勝縣公路局副局長龍青松說。

得益于硬件條件不斷強化,龍勝縣在災情發生3天內就搶通了全縣70%農村公路,13天內縣城通往鄉鎮的道路全部搶通,15天內全縣90%農村公路基本通行,有效保障了農村物資運輸和群眾出行。

李強告訴記者,1996年7月,洪澇災害讓龍勝全縣農村公路大部分中斷,但當時缺乏必要的條件,公路搶修基本以人工德系車零件為主,當年的農村水毀公路花費了半年時間才全部汽車零件貿易商搶修通行。

在三江縣古宜鎮漁民村附近,一處巨大塌方使得該處321國道中斷。記者在現場看到,兩臺鏟車正在現場清理淤泥,機器轟鳴。

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優勢在這次洪災中得到體現,工程機械不僅用于搶修道路,還用于人員轉移運送。在桂林旅游學院,5000多名學生被困宿舍樓,學校向相關部門和社會發出緊急求助信息。在附近修路的中建八局施工隊立即召集黨員等骨干組成突擊隊,從工地抽調鏟車火速支援學校。這支由鏟車組成的救援隊伍共轉運出上千名學生。

全州縣縣長廖照德介紹,正是有這些硬件作為支撐,當地得以緊急調集中國太平洋建設集團全州項目部等工地的各類工程機械1000多臺次汽車零件,晝夜搶修水毀道路,成功搶通連接才灣、文橋等多個重災鄉鎮的救援通道。

克服和戰勝特大自然災害,需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面對這次洪災,全州縣立即啟動自然災害應急救助一級響應,組織民政、供銷、糧食、衛計等部門,調運籌集帳篷、衣物、糧食Porsche零件、飲用水、藥品等救災物資。設置災民安置過渡點39個,縣本級財政緊急下撥救災資金累計達4000汽車機油芯多萬元,發放救災物資2300多萬元。

梁德鋒等干部表示,正是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為抗洪救災VW零件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這也是受災群眾恢復生產生活的基礎所在、信心所在、力量所在。

抗洪救災“軟實力”突出改善

凸顯我國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巨大進步

不斷完善預警機制,將抗洪救災工作做到災情發生前;汽車空氣芯啟動應急預案快速反應,科學指揮搶險救災;及時發布信息,做好輿情引導……

按照應急預案水箱水科學指揮快速反應;

第一時奧迪零件間發布信息引導輿論;

山體滑坡前,4戶16名村民已全部提前安全轉移;

一些人士認汽車冷氣芯為,抗洪救災“軟實力”的提升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重視和加強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成果。

不斷完善預警機制,將抗洪救災工作做到災情發生前。記者一線采訪了解到,預警機制在抗洪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龍勝縣在對田寨電站攔水壩實施爆破之前就重點安排專人沿途通知下游群眾避險,防止炸壩造成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汽車零件進口商在融水苗族自治縣拱洞鄉龍培村,一起山體滑坡造成村民房屋損毀嚴重,幸運的是,在村黨員干部的動員和幫助下,4戶16人全部提前安全轉移。

“我們不僅需要災情發生后跋山涉水趕赴災區,我們更需要的是黨員干部在災情發生前就到位的精氣神。”周卉告訴記者,當地干部在7月1日災情發生前就在村屯蹲守,及時掌握村民受災情況,避免了道路中斷后難以到達災區的情況。

在三江縣最南端的丹洲鎮,7月1日中午麻石電站緊急通知,次日凌晨電站預計泄洪流量15000m3/s,丹洲鎮黨委、政府立即組織人員到板江社區地勢最低的板江市場進行動員撤離,部分商戶半信半疑,猶豫不決,不愿撤離。丹洲鎮老黨員陳本生吹起預警口哨,沿著市場一邊走一邊大聲呼喊,“這次洪峰和1996年洪水差不多,大家趕快搬走東西!”聽到這樣的預警,板江市場110戶商戶馬上行動,搬運商品,在下午4時全部安全撤離。

7月1日晚上11時,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中長街、長西街、月亮街等存在安全隱患的地帶,數百名黨員干部挨家挨戶勸離群眾撤到安全地帶。凌晨2時,當最后一名群眾撤離后,黨員干部仍堅守在隱患區,擔心有群眾不聽勸阻重新返回家中。

“很多群眾不理解,不愿搬。但我們寧愿被老百姓埋怨,也不想看見他們哭。”三江縣國土資源局局長邱陽軍說,侗鄉群眾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一旦下暴雨,就有可能出現塌Skoda零件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他們只能做好最壞的打算,及時的轉移,確保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啟動應急預案快速反應,科學指揮搶險救災。汛情發生后,龍勝縣立即啟動防汛應急響應,全縣所有單位干部職工取消休息、外出學習,迅速投入抗洪第一線。

全州縣立即啟動自然災害應急救助一級響應,調運籌集帳篷、糧食、飲用水、藥品等救災物資,設置災民安置過渡點39個,發放救災物資2300多萬元。

連續的強降雨使得一些山區村屯成為“孤島”,三江縣林溪鎮高友村就是這樣一個被地質災害阻隔的侗族村寨。7月1日一早,高友村通村公路發生嚴重塌方,村黨支部書記楊昌波聞訊后,立即召集村里的黨員和群眾趕赴臺北汽車零件塌方路段。傾盆大雨中,數十名黨員和群眾奮力協作、沉著應對,很快就把塌方路段處理干凈。楊昌波說,常年生活在吊腳木樓里的村民,養成了互幫互助的和諧鄰里關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及時發布信息,做好輿情引導。災區各縣在大災面前及時發布信息,主動做好輿情引導,各類報道做到面向一線、面向典型,弘揚正能量,消除了負面炒作的空間,堅定了全社會齊心救災的信心。

自7月1日融水縣啟動洪水黃色預警以來,融水縣人民政府網站每小時都在更新發布水情信息,直到洪峰過境。融水縣委宣傳部新聞股股長覃天陽說,他們不僅要及時更新水情報告,還要做好網絡輿情監測,全力避免負面輿情引起的社會恐慌,同時也在搜索可能出現的群眾求助信息等。

在全州、龍勝縣等地,相關部門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微信等現福斯零件代手段與高音喇叭、敲鑼等傳統方式相結合,緊急發布防汛預警公告,動員居住在沿江及危險低洼地帶人員緊急疏散和轉移,避免了更多人員傷亡。

創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抗洪救災,效果顯著。此次抗洪救災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創新組織動員社會救援力量,效果顯著。針對農村公路水毀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龍勝縣交通局迅速組織全局干部,分成4個搶險汽車材料報價救災工作小組,深入農村公路一線開展搶修工作。各工作組迅速聯系Benz零件各條公路沿線企業、私人的大型機械(鏟車、挖掘機)、車輛、材料,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參與到公路搶險救災工作當中,最大程度減少損失,最快速度搶通道路。

在融水苗族自治縣,10多位村民從白云鄉林城村城卡屯保時捷零件趕到融水縣城災區通宵達旦參加清淤工作。“多年來,黨和政府幫我們村修通了水泥公路。孩子們讀書不用錢了,村民又有養老和醫療臺北汽車材料保險,十分感謝黨和政府。現在縣城有了洪災,我們理應前來幫忙,為黨和政府分憂!”村民楊老保說。(記者 劉偉、盧羨婷、覃星星、唐榮桂)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