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扶到心坎里_OSDER奧斯德汽車零件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湖南桂東,國家級貧困縣,這里曾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汽車零件報價第一軍規”頒布地。1934年,紅六軍團在此組建,并誓師西征,揭開了萬里長征的序幕。

83年過去了,在脫貧攻堅的新長征路上,紅色的脈搏,一直在三湘大地汽車材料報價跳動,仍然強勁如初。

地處羅霄山脈的桂東,20多年前,郴州市公安局干部李樹紅曾在這里參軍入伍,留下了人生中美好的8年青春時光。魚水情深,2015年,57歲的“老公安”毅然重返桂東的貧困村,把工作生涯的最后3年時光留給了這片滋養過他的紅土地。

武陵山扶貧片區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4年前,太陽坪鄉諸葛村的貧困戶吳永銜望著漫山的楊梅“喊渴”。方式一變天地寬汽車空氣芯,沿著“四跟四走”的產業扶貧新路子,吳永銜如今“種楊梅樹、釀楊梅酒、發楊梅財”。

繼去年湖南100個示范村率先脫貧后,已經完成公示程序的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懷化市洪江管理區今年將率先脫貧摘帽。

“即使提前脫貧了我也要繼續扎在村里,盡我所能地幫他們圓每一個夢想。”2月3日,節后上班第一天,湖南省政府發展研Bentley零件究中心駐洪江區菖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夏歧輝就回到了念念不忘的村里。

“在扶貧初級階段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后,下一階段還有一個‘扶心’的問題,要真正能讓貧困群眾生活得舒心。”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表示,脫貧攻堅本身是項轟轟烈烈的大工程,但落到點上又是一樁樁、一件件的精細活兒,要破解一個個具體難題,領導干部務必要沉下心來、撲下身子、想出法子,發揚“工匠精神”,做好一項項看起來不足為道的“微建設”,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帶著感情扶貧,視群眾如親人、汽車零件進口商把扶貧當己任,減貧不僅要真心實意而且要責任到位,做到真扶貧,增強貧困群眾的認同感

“要保持初心,時刻把貧困群眾的苦樂記在心上,帶著感情和責任抓好各項扶貧措施的落實,敢于擔當、有所作為。”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認為,脫貧攻堅要惠及更多群眾,就要突出抓好產業扶貧,破解貧困群眾增收難題。

如何抓好產業扶貧,僅憑一腔熱血還難以抓中要害、抓出成效,因此除了真心實意外還需要真知灼見,這樣才能做到真扶貧。湖南產業扶貧的真知灼見是什么?答案是“四跟四走”: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2016年9月,全國產業扶貧工作現場會在湘召開,湖南探索的“四跟四走”產業扶斯柯達零件貧新路子被譽為精準扶貧的金字招牌。

在桂東縣縣長伍志平看來,只有帶著真感情,才能看得到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憂、所慮,才會付出真心實意,激發真知灼見,用真心和實效換取貧困群眾的認同感。

2015年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夜,新任桂東縣縣長伍志平趕到漚江鎮上東村,直奔貧困戶黃存偉家中。

15年前,還在郴州市教育局工作的伍志平到該村帶隊扶貧。就在伍志平駐村不久后,因傷致殘、失去右臂的黃存偉在近乎絕望時找到伍志平。“小兄Porsche零件弟,你放心,你雖然失去右臂了,但我們就是你的左膀右臂。”伍志平為他打氣。在工作隊和當地政府的關心下,黃存偉享受政策性照顧,雖然吃穿不愁,但苦于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干,從根子上還難以脫貧。

15年來,伍志平內心始終放不下黃存偉和該村的貧困戶。他連夜將貧困戶召集在一起,開展“農家夜話話脫貧”。交談中,伍志平得知,黃存偉和村民種植藥材厚樸,雖然這一作物市場行情穩定,但生長周期極長,10年才能上市,這對脫貧來說見效太慢。

伍志平與村民們促膝談心,向村民們講解了“四跟四走”。結合村里的實際,定下脫貧大計:堅持“四跟四走”,實施“長短結合”。村里將扶貧資金整合起來,由本地能人帶動貧困油氣分離器改良版戶抱團發展產業,山上種藥材、地里種蔬菜,生長周期長與周期短的產業相結合,做到既實現快速增收,又能穩定致富。

精準扶貧,對革命老區的群眾更應該飽含深情。沙田鎮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頒布地,紅軍與百姓在此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

正是心系革命老區的貧困群眾,2015年10月,李樹紅立志在退休之前,幫助沙田鎮貝溪村的189戶554名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

與他共同幫扶的還有駐村的3名老隊員:58歲的郴州鹽業公司桂東支公司經理李裕鴻、55歲的郴州市農商行監事長羅桂林、60歲的郴州市某物資供應站站長黃建南,都是經濟能人。

“村有‘四老’,如獲至寶,這支平均年齡57歲的‘夕陽紅’扶貧工作隊給村里帶來了蓬勃朝氣德系車材料。”貝溪村黨支部書記李良玉告訴記者,“夕陽紅”扶貧工作隊駐村后精心調研、精選產業為村里找到了一條致富路。

在李樹紅看來,產業扶貧的“牛鼻子”是“四跟四走”,而選準項目、瞄準市場又是“四跟四走”的“牛鼻子”。紅薯是當地乃至桂東農民普遍種植的傳統作物,工作隊決定抓住桂東“發展生態旅游、特色農產品需求旺盛”的契機,將紅薯加工作為特產讓游客帶走。

在這樣的思路下,工作隊引導全村種植了紅薯700余畝,合作社按0.8元/斤價格收購,加工后統一銷售,貧困戶每年從中可獲得60%的收益。

帶著辦法扶貧,以精準為導向,發揚務實作風,扶貧項目不僅要真材實料而且要抓實抓好,做到扶真貧,增強貧困群眾的參與感

“搞花架子,衛星肯定上不了天。”湖南省委副書

記、省長許達哲如此形象地說。他認為扶貧方法要對路,要拿出更明確、更精準的舉措,既要加大脫貧幫扶力度,又要想方設法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要讓政策紅利轉化為貧困戶看得見的實惠,轉化為貧困人口養福斯零件活自己的謀生手段,轉化為干部群眾脫貧攻堅的自覺行動。

“安居樂業,一直是貧困群體最為迫切的愿望,也是過去扶貧工作中一個老大難問題。”湖南省扶貧辦主任王志群坦言,在以前的安居工程和產業扶貧中,由于沒有精準Benz零件地摸透思路、方法,導致一些好的項目難以落地,貧困群眾的參與度不高。

為了破解難題,湖南創新機制,明確把貧困農戶危房改造作為農村危房改造重點,住建部門將75%BMW零件以上農村危房改造資金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兩年幫助近7萬貧困農戶圓了安居夢。

就在雞年春節前兩三天,杜家毫還趕到桂東縣等地調研。他語重心長地說:“當年,老區的老百姓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打江山,死傷無數、代價慘重。如今,如果這里的老百姓還是住在土坯房里,吃不飽、穿不暖,又如何向九泉之下的革命先烈交代?”

作為革命老區,桂東如今給出了一個滿意的交代。“3個人當中有1個貧困人口”的橋頭鄉是個高海拔的偏遠鄉鎮,僅鄉政府和縣城32公里之間,就有365道彎,不少群眾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野嶺。山高彎急,村民每次騎摩托車下山辦事,都會耳鳴頭暈。

艱難的日子在2016年1VW零件2月劃上了句號。年前,村民李培佳與家人從山上的“窮窩”搬到山下的美麗新農村。他說,這個春節,是他這輩子過得最舒心的一個春節。

橋頭鄉黨委書記鐘兆雄告訴記者,全鄉涉及易地搬遷的貧困人口有1145人。搬遷難點在于有的貧困戶難離故土不愿搬,有的擔心遠離田地不敢搬。

“方案要順應人心,項目要真材實料,手段要真抓實干,經得起時間檢驗和民心考驗,搬遷才能順利落地。”桂東縣扶貧辦主任陳志東說,桂東在不斷探索易地搬遷方法,在3種安置方案中,“就地新農村化”安置被廣泛推廣。

橋頭鄉以村為單位新建了9個扶貧搬遷聯建點,聯建點都在交通便利、產業基礎好、公共設施完善的村里。周邊就是茶園,便于把貧困戶吸引到主導產業上來,依托種茶、采茶、加工茶等實現就業增收。從而讓貧困戶告別貧困村落、遷入美麗村莊,共享新農村建設成果。

每個搬遷貧困戶獲得3.5萬元補貼集中建房。三四萬元如何建好一棟安居房?橋汽車機油芯頭鄉的做法是“寧摳自己不摳貧困戶”。不僅省下工作經費用于建房,而且將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扶貧干部和貧困戶代表組建了督工隊,跟材料廠商一起去進貨,窩居在工棚里蹲守督工,確保項目建材真材實料。

安居夢實現后,是更需深謀遠慮的產業脫貧夢。懷化市扶貧辦主任諶孫武告訴記者,產業扶貧中最擔心的是,部分種養大戶、龍頭企業、保時捷零件合作社等重產業規劃布局、輕輻射帶動,重爭資金扶持、輕農戶受益,致使許多貧困戶不能分享產業扶貧成果。

靖州是懷化境內的全國特色產業縣,其盛產的楊梅素有“江南第一梅”之稱。“楊梅是好,卻因交通汽車零件貿易商運輸不便、生產加工又跟汽車材料不上,往年總有1/3爛在地里、1/3爛在路上。”坳上鎮響水村黨支部書記周宗平說。

為了挖掘楊梅增收的潛力,靖州拓展楊梅加工產業鏈。在縣扶貧辦的牽線下,當地能人陳萬能與10個貧困村簽訂協議,按照“四跟四走”的模式,貧困戶以土地、勞力入股企業,企業提供種苗、技術,并按保底價收購,貧困戶、企業、村集體分別按照65%、25%和10%的比例進行效益分成。

“點子對臺北汽車材料了路,老百姓就跟你走。”陳萬能說,隨著楊梅酒的銷路打開,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加入進來,基地規模從最初的2500畝擴建到6500畝,公司還將新增生產線,釀楊梅酒、制楊梅干、加工楊梅罐頭,把每一顆楊梅都“吃干榨凈”。

改變的不僅是村莊的面貌,還有貧困戶的“自我造血”能力。今年59歲的吳永銜因病致貧。2014年,在陳奧迪零件萬能的帶動下,他成立了梅莊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2200畝楊梅,并在林區立體養殖,一年收入30余萬元。短短兩年多,吳永銜就從貧困戶變成了致富帶頭人,帶動全村92戶貧困戶年均增收4000元。2016年,諸葛村實現整體脫貧。

“政府搭臺子,擦亮‘靖州楊梅’品牌;致富能手想法子,改進品種、延伸產業鏈條;最重賓士零件要的是,要通過好項目與貧困群眾‘結對子’,讓貧困戶真正成為受益主體。”靖州縣委書記張遠松表示。

帶著信心扶貧,以脫貧為目標,以質量為保證,脫貧效果不僅要鼓起腰包而且要真暖心舒,做到真脫貧,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

“扶貧干部不是藍寶堅尼零件來鍍金的,而是來干事的。”夏歧輝坦言,剛剛駐臺北汽車零件村的時候,村民的眼光里既有期盼,又有不屑。

菖蒲村是洪江管理區最偏遠的村,也是唯一一個沒有進行電網改造的村。一到刮風下雨就停電,群眾心里難免有牢騷,對省里派下來的扶貧干部也不抱多大希望。

“要‘點亮’村民的信心和希望,讓村民也享受到與城里人一樣的公共服務。”夏歧輝暗下決心,將扶貧第一年規劃為“基礎設施建設年”。

無數次地往外找項目、籌資金,一年的時間,扶貧工作隊不僅將村民最為迫汽車零件切的水、路、電、房等多年的難題全部解決,還為全村各家各戶全部接入有線電視和網絡光纖,成為全省184個省級扶貧點中唯一一個率先實現信息化的貧困村。

一件又一件民心工程,讓村民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溫暖和舒心,貧困群眾對脫貧越來越有信心。

2016年,是扶貧工作隊3年幫扶規劃中的“產業發展年”。工作隊引進了生態黑豬養殖項目,全村53戶207位貧困群眾通過小額信貸和扶貧專項資金入股參與。“第一年就見了成效。年前第一批100余頭豬出欄,價格比普通肉豬高出四成。”村黨支部書記王名進告訴記者。

今年春節前,村民得到了好消息:包括菖蒲村在內的洪江管理區的所有貧困村通過驗收,實現整體脫貧。洪江管理區和武陵源區將在湖南省率先整體摘帽,讓全省更多Skoda零件的貧困群眾看德系車零件到了希望。

“然而,脫貧攻堅如同負重登山,越往上爬難度越大。”湖南省扶貧辦副主任黎仁寅說,要想方設法調動一水箱水切社會力量參與精水箱精準扶貧,齊心協力啃掉“硬骨頭”。

我國農業戶口殘疾人中,貧困人口所占比例接近一半,這些人群一直是扶貧攻堅中的難中之難。然而,在宜章縣,該縣好人協會會長謝運良卻讓更多的殘疾人有尊嚴地脫貧。

14年前,笆籬鎮自生村的謝建友右手受傷,只留下一根大拇指。當時的他經歷了人生最黯淡的時期。2008年,謝運汽車冷氣芯良找到他,將其招聘到百捷利包裝印刷公司工作,還給他當起了“紅Audi零件娘”,撮合了他和因病致啞的女員工周滿玉。

公司的關愛讓這對夫婦更懂得感恩。謝建友雖然右手殘疾,但眼明心細,善于鉆研,新機械一學就會,崗位上的設備全部會修,一人能頂兩人用。周滿玉雖然不說話,但手腳麻利,分揀舊報紙比誰都快。

付出總有回報,謝建友夫妻倆每月工資7000多元。除了勞動收入外,夫妻倆分別獲得5萬元小額信貸參股公司經營,每人每年分得5000元紅利。

截至目前,謝運良主動承擔起全縣1382位貧困殘疾人的脫貧任務,經過一二期的幫扶,已有477人脫貧。其中有不少人從企業的務工人員成為持有股權的企業主人,再發展成自主創業的主人。

“他們不是累贅,是寶貝!”謝運良如此評價殘疾貧困的兄弟姐妹。記者采訪離開時,謝建友豎起右手僅存的大拇指說:“這是我唯一能做的手勢。我要為自己和工友點贊,更要為好人謝大哥點贊,是他讓我們挺起腰桿脫貧。”而他不會說話的妻子,一直在他身邊,笑容可掬。

正是愛與被愛、他助與賓利零件自助、信任與被信任,脫貧攻堅讓更多的貧困群眾看到了希望,正如同周滿玉的笑容,溫暖到每一個人的心窩里。也許,這就是最好的獲得感。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