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扶貧的對象特別明確,您看這些忻城特色產品都與扶貧對象的照片、電話一一對應,游客想買他們的土特產品,直接就可以打電話、發微信。”忻城縣縣委書記李朝暉仔細介紹了他們的扶貧亮點。不久前,記者在廣BMW零件西來賓市忻城縣薰衣草莊園的旅游展廳里看到,有地域特色的糯玉米、百香果、古法熬制的蔗糖等農產品與貧困戶信息一起展示在貨柜上。
貧困村貧困戶產品銷售專區
來自融水的苗族同胞在花海中拍照留念
探訪六段瑤寨
體驗瑤家“爬樓”習俗+
來賓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有“桂中”之稱,下轄興賓區、象州縣、武宣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汽車零件報價、合山市6個縣(市、區)。總人口260萬人中,農村人口占67%,壯、瑤等少數民族人口占75%;來賓盛產蔗糖、大米、桑蠶、茶葉、八角、金銀花等名優土特產。
“盡管人口總數不多、物產豐富,但作為典型的后發展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我們的扶貧攻堅難度巨大臺北汽車零件。”來賓市扶貧辦主任韋兆堅對記者介紹說,“金秀縣、忻城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資源枯竭城市——合山市享受國家扶貧重點縣待遇,武宣縣是自治區級扶貧重點縣,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247個貧困村、27.3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10.5%。”
2002年12月28日,來賓市正式掛牌,面對大面積的貧困人群,年輕的來賓市何去何從?
中央提出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扶貧工作思路,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來賓市準備打贏脫貧攻堅戰。
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
2015年以來,來賓市提出了多種扶貧模式,力求精準扶貧,特別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增強貧困村、貧困戶的“造血”功能。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韋兆堅說,“來賓深入實施產業扶貧到村到戶工程,根據群眾意愿選擇項目,實行規劃到村、項目到戶、增收到人的措施。”
對此,象州縣寺村鎮喜力屯葡萄產業致富帶頭人廖澤勝最有發言權,他說“原來這里是爛泥地、破泥房,沒人知道這個窮地方。”喜力屯地處大瑤山腳下,全村共有117戶,基本都是貧困戶。長期以來,喜力屯以交通閉塞、貧困落后聞名,優勢自然資源得不到開發。
如今,在產業扶貧政策支持下,他們利用喜力屯獨天得厚的自然條件種植葡萄和枇杷。同時,整合社會資源,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全屯各戶都種植葡萄,已有85戶建成標準化、產業化、生態化的高產葡萄示范園1300多畝,年產葡萄300多萬公斤,實現總收入1200 多萬元,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500多元,同時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葡萄種植2000多畝,成為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的富裕村。
2011年11月,喜力屯集資成立了“喜力葡萄專業合作社”,并于 2013年6月掛牌成立喜力水果生產合作社聯合工會,把分散的葡萄種植者納入組織中來。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推動下,喜力葡萄產業發展迅速,市場競爭力大大提高。
花山村是象州縣石龍鎮的另一個貧困村,全村2015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69戶,266人。花山村種蔗已有多年歷史,過去蔗農零散耕作,既不好管理又不方便砍收。為改變這一現狀,2015年,象州縣決定在花山村、中塘村等地建設萬畝連片“雙高”基地。
花山村村黨支書記陳群光算了一筆賬:在“雙高”基地里收割的高糖蔗,有國家補助、糖廠收購補助,加上機械化耕作省時省力,成本和利潤“一降一升”,1噸甘蔗至少要多賺50元,按照萬畝基地的規模計算,不久的將來花山村將以產業扶貧的姿態走出貧困。記者在現場看到,花山村3800多畝整治后連片開壟的土地上甘蔗生機勃勃,今年村民們正在計劃再平整4000畝土地。
不僅是象州縣喜力屯的葡萄、花山村的甘蔗,合山市的木瓜藍寶堅尼零件也在幫助農民“造血”脫貧。合山市宏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澳洲堅果莊園通過吸納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帶動周邊貧困群眾801戶發展木瓜、堅汽車材料報價果產業,今年木瓜產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種植了1200畝。
宏美科技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從農民手中流轉土地以及和種植能人合作發展種植基地,付給農民土地租金,同時優先聘用他們作為基地員工,共建立了木瓜原料生產基地8個,總面積3500多畝;建立了1600平方米的國內最大最先進的蛋白酶GMP生產車間。
宏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龐作雄介紹說,2015年9月,合山市申請的宏美木瓜及其制品通過了,由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中國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專家組的現場評定。這是我國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首個通過生態原產地品牌保護轉型發展的生態經濟產業,也是全國第一個通過生態原產地保護現場評定的木瓜及其深加工制品,其中包括木瓜鮮果、木瓜蛋白酶和木瓜干絲等。
圍繞產業脫貧目標,做好精準扶持,來賓市以“種、養、加、旅、銷”五位一體,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打造產業扶貧、脫貧升級版,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針對“特色產業空白村”,精準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謀劃特色產業種類。
目前,來賓市逐步形成了各縣(市、區)各有重點扶貧產業的格局,如忻城縣的百香果、育肥牛、桑蠶,象州縣的種桑養蠶、水油氣分離器改良版果,金秀縣的石崖茶,武宣縣的水果、肉牛養殖,合山市的木瓜、澳洲堅果,興賓區的甘蔗、水果等,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僅2015年,來賓市就新增優質桑、茶葉、水果等種植面積3.7萬畝,發展肉牛等養殖近7000頭,受益貧困人口達8.5萬多人。
“作為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道路交通條件比較差,這些在產業扶貧中直指來賓市的發展軟肋。”來賓市市長雷應VW零件敏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在產業扶貧中,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才能不斷加快扶貧事業的發展。”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來賓市不斷探索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典型的產業扶貧經驗。如,金秀縣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膽推行“票決制”,確保項目建設高質量、高標準完成,在扶貧產業項目方面創新推行“以獎代補”和“循環使用”模式,使Benz零件資金真正用于發展項目,確保了斯柯達零件項目實施的針對性和成效性;象州縣推行“土地入股”模式,貧困農民以土地入股與公司合作發展砂糖蜜桔、三紅蜜柚等水果產業,與公司按比例進行收益分紅;合山市推行貧困群眾以“扶貧資金入股”的模式入股公司發展堅果、木瓜產業,通過產業收益分紅。
旅游扶貧玩出“民族”特色
來賓市作為壯、瑤等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做好旅游扶貧大文章優勢明顯。
“上刀山、下火海、踩犁頭、舂糍粑”等少數民族絕技表演,每周都在金秀瑤族自治縣古占屯村上演,來自國內外的游客不Audi零件僅能觀看表演,還能親身體驗民族文化的樂趣。
記者在古占屯村的篝火晚會上看到,106歲的瑤族老壽星陶女占穿著民族盛裝與舞蹈者著們一起表演了節目,并不時與游客合影,在她臉上人們看到了跨世紀的幸福笑容。
古占屯瑤族群眾占84.6%,是典型的貧困村。近年來,該屯傳承傳統民族文化,引導群眾發展旅游產業,打造特色旅游名村,幫助群眾實現脫貧致富。屯里成立了文化旅游協會,組建各德系車材料類瑤族文藝隊。群眾挖掘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瑤族風情表演活動,創編出上刀山、下火海、翻云臺、過火鏈、吞筷條、踏犁頭等瑤族民間絕技表演。一些群眾白天扛鋤頭下地勞作,晚上穿戲服上臺為游客演出,既得到娛樂,又增加了收入。
目前,古占屯“農家樂”發展到11家。2015年,全屯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5.46萬人次,文化旅游收入超過600萬元,古占屯已由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今日遠近聞名的旅游富裕村。
金秀的六段民俗村也大力開發旅游資源,這里是金秀縣重點建設的“百里瑤寨”精品旅游線路,境內崇山峻嶺、風景優美,具有瑤族地區保護最為完整、最有特色的明清時期建成的茶山瑤吊腳樓71棟,六段民俗村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游客。
對此,金秀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韋德斌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生命,金秀被譽為‘世界瑤都’,在旅游扶貧開發中,我們充分挖掘和利用底蘊深厚的瑤族文化,把瑤族文化融入到旅游的各個方面,提升旅游品位。觀古代民居、賞瑤族文化、游大山風光、品深山名茶,已成為金秀旅游的品牌。爬樓對歌、百家宴、篝火歌會等民俗節目讓游客留連忘返。”
搭好鄉村旅游平臺,打造特色名村福斯零件名鎮。通過提升貧困村旅游資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投資旅游,通過鄉村旅游助推扶貧已經在來賓市形成共識。
“酒再香,巷子深了,味道也汽車冷氣芯飄不出去。為了讓忻城的旅游走出去,我們通過舉辦‘三節一會’(土司文化旅游節、金銀花節、桑蠶節、商貿洽談會)、‘薰衣草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大力推廣旅游產業;圍繞莫土司衙署、薰衣草莊園等特色文化,積極融入劉三姐文化民族風情游、巴馬長壽養生旅游等,實現聯合推介、捆綁營銷。”忻城縣縣委書記李朝暉說。
據介紹,忻城縣薰衣草莊園占地總面積約3000畝,總投資8億元,是忻城旅游扶貧重點項目。截至 2016年4月底,忻城薰衣草莊園項目已經累計完成投資3.5億元。目前,莊園已種植薰衣草800多畝,馬鞭草、格桑花、藍花鼠尾草、向日葵、美女櫻等花卉1200多畝,2015年該莊園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李朝暉說,“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建設冰河世紀滑雪場二期工程,建設石頭房旅游度假區,進一步凸顯景區特色資源,將忻城薰衣草莊園建設成為集生態、創意、休閑于一體的標志性旅游區。”
薰衣草莊園需要大量人工為園區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和維修、植物種植和維護以及景區運營服務等汽車空氣芯,成為吸納貧困人口的大平臺,可增加就業人數達5000余人。項目區周邊有近800戶貧困家庭,大部分是貧困村的村民,通過在景區內務工,每汽車零件人每月平均可獲得2500元的純收入。為了增加村民就業,忻城還通過開展旅游服務技能培訓,引導越來越多的周邊群眾直接參與旅游接待服務,吃上“旅游飯”。目前,僅薰衣草莊園旅游項目就帶動周邊鄉村食宿、農業觀光等40多個農村“小微”項目發展,增加就業人數1200多人。
李朝暉說,“將旅游和扶貧結合起來,幫助貧困農戶運用各種方式參與旅游經營,實現貧困地區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讓不少農民不離土、不離鄉,就地參與旅游開發,保護了原始生態水箱水,實現了脫貧致富。”
來賓市內的一大批旅游扶貧項目在各地開花結果。
武宣縣東鄉鎮下蓮塘村通過“春桃花、夏蓮花、秋油葵、冬油菜”四季花模式發展“莊園之旅”、“葵花之旅汽車零件進口商”等特色景觀旅游;興賓區橋鞏鎮橋鞏村發展生態農業;象州悶頭村建成占地50多畝的龍眼采擷園;武宣縣突出柿子果文化打造上李村特色文化名村。
文化扶貧深挖“鄉賢”文化
走進武宣縣通挽鎮橫山克勝屯文化廣場,記者切身感受到當地民眾充滿活力的文體活動:“百姓舞臺”上,婦女們載歌載舞;少年宮里,小孩相約看書;籃球場上,男人們激烈對抗。
“村里建了文化廣場后,廣場舞、山歌賽、文藝匯演、宣傳科普以及黨的惠民政策等,都在這里舉行。”一位村民說,“這里已成為村民‘歡樂的集散地’。”
在武宣縣黨委、政府的引導下,橫山克勝屯充分發揮文化扶貧作用,以鄉賢文化帶動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鄉賢帶動、規劃先行、農旅融合”的發展路子。
在鄉賢人士的支持帶動下,形成了“鄉賢帶動、黨員先行、群眾參與”新格局,橫山克勝屯充分發揮退休回鄉老干部、知名鄉賢人士等骨干的模范作用保時捷零件,帶動群眾積極參加“生態鄉村”活動。無論是規劃方案還是項目建設,均由鄉賢人士組織開展村民大會討論決定汽車零件貿易商,不搞包辦代替,做到群眾的事情和群眾商議,群眾的事情由群眾做主,得到了群眾大力支持。
武宣鎮碼頭村創新文化扶貧工作,多方籌措資金80多萬元建設了面積450平米的碼頭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樓,設置有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村史展館、鄉賢文化創作室、廣播室、培訓教室等。農民借助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的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2015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拋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武宣縣縣長吳孝斌介紹說,鄉賢文化扎根鄉土,蘊含著愛國愛鄉、敬業精業、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2015年1月,武宣率先啟動區內首個鄉賢文化基地建設,全縣挖掘收集古今鄉賢960名,帶動縣、鄉、村、屯四級鄉賢文化基地建設,建成了“鄉賢文化+”基地示范點、鄉賢文化廣場等,用鄉賢美德、鄉賢事跡來哺育引導村民群眾當文明人、做文明事。
象州縣寺村鎮中團村委六道村地處大瑤山腳下,原先的六道村房屋破敗不堪、污水橫流、垃圾成堆。在鄉賢人士帶領下,六道村挖掘祖輩傳承村訓,提出了:孝道(小孝孝親,大孝愛國)、厚道(與人為善,誠實守信)、正道(光明正大,遵紀守法)、財道(勤勞節儉,創家立業)、公道(是非分明,公平合理)、同道(同心同行、團結互助)的新六道村風村訓,并結合重陽敬老節、“三月三”、春節、“鄉賢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把“六道”祖訓、社會主義價值觀滲透到村民的精神實質中。村鄉賢理事會以鄉情為紐帶,聯系鄉親為家鄉獻計獻策、出錢出力。全村共籌集資金12萬元用于村基礎設施建設。以鄉賢做榜樣,倡導見賢思齊文化。
象州縣村鎮白石村是我國清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經學家鄭小谷的生息地。鄭小谷故居是象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已成為桂中人文景觀旅游開發的典范。近年來,該村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打造標志性鄉賢文化品牌。白石村推出了“小谷米餅”,村里成立了米餅協會,形成了米餅加工、制作、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如今白石村80%的農戶制售米餅,全村年產Skoda零件值200多萬元。
目前,來賓市所有行政村建設了“五個一”標準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即建設一棟文化綜合樓、一個燈光籃球場、一個文藝舞臺,組建一支農民文藝隊和一支德系車零件農民籃球隊(“五個一”工程)。推進文化扶貧,實施“Bentley零件求知、求技、求樂”的三求文化惠民工程,以公共文化服務為平臺,實施精神扶貧、智力扶貧、文化扶貧。幾年來,全市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2萬多場次,參與群眾200多萬人次。
“通過文化引領,村民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振精氣神,激發正水箱精能量,既富了‘腦袋’又鼓了‘口袋’。”來賓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韋鳳云說。
來賓市文化扶貧成效明顯,“扶貧先扶智”凸顯的是文化的力量,“腦袋與錢袋”同富,才是來賓推進文化精準扶貧的終極目標。
數據扶貧搭建“到人”平臺
汽車材料不久前,“我家超市”的采購員到興賓區橋鞏鎮文武村收購土雞蛋,每枚土雞蛋收購價為 1.5元,比村民自銷高了0. 5元。“我家養了1000只土雞,一天就能產200多枚土雞蛋,這樣算下來,臺北汽車材料以后每天就可以有300元的收入。”養雞大戶韋玉姿樂不可支。
文武村屬于貧困村,全村有40家貧困戶,199名貧困人口。今年4月份,駐該村第一書記陳錦君聯系上了“我家超市”,推介了文武村的土雞蛋,“我家超市”與文武村簽訂了直購土雞蛋協議。農村電商平臺在來賓正式汽車機油芯上線運行,開啟了數據精準扶貧新模式。
今年以來,來賓市通過“互聯網+第一書記+產業脫貧”的模式,將貧困村優勢的農業資源轉化為市場優勢、奧迪零件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賓士零件,“互聯網+”為貧困村搭建了農產品直供平臺,也為精準脫Porsche零件貧注入了新活力。
來賓市在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工作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手段,在縣、鄉、村三級建立了精準脫貧數據臺賬,對脫貧工作實行動態監測、銷號管理,實現精準脫貧摘帽。因村因戶分類施策,對扶貧對象區分因災、因病、因學、缺資金、缺勞動力、缺技術等不同致貧原因,優先給予重點扶持,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適合自身的扶持項目。
自2015年10月以來,來賓市共投入2000多萬元,派出工作隊員1.93萬人次進村入戶開展精準識別工作。目前,27.3萬貧困人口全部“到戶到人”,已全部確認建檔立卡,確保了底子清楚、信息精準,有效解決了“扶持誰”的問題,為精準脫貧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在大數據摸底、收集過程中,還幫助720個賓利零件行政村、41個農村社區全部制定了“十三五”村屯發展總體規劃和脫貧攻堅工作規劃。
來賓市建立了覆蓋市縣鄉村的電子閱覽室、網上文圖兩館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利用互聯網向群眾傳遞文化信息。全市建成農村遠程教育終端1023個,電子閱覽室服務公眾達68萬多人次,打通了數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運用大數據平臺通過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脫貧,“四個精準”支撐扶貧工作,解決底數不清、情況不明,來賓市實現了“靶向療法”精準扶貧。由原來的大水漫灌,變為了現在的滴灌,真正的瞄準貧困戶,因戶施策。
來賓市還發展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平臺,推動更多優質旅游商品、土特產品實現電子商務平臺交易,帶動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通過鄉村旅游APP、微信等網絡新媒體手段宣傳推廣鄉村旅游特色產品。
象州縣寺村鎮喜力屯葡萄產業致富帶頭人廖澤勝高興地對記者說,“我們村原來有貧困戶117戶,通過精準扶貧,現在只剩下12家貧困戶了,我們有信心全都富裕起來。”
對此,來賓市市長雷應敏對記者表示:“盡管精準扶貧模式、手段很多,但最終都要精準‘到戶到人’,把產業、文化、旅游、數據、企業等時時與貧困戶的脫貧聯系起來,做到‘貧困戶+’。”據他預計,到2020年,來賓要實現現行標準下的27.3萬貧困人口脫貧,4個貧困縣、247個貧困村脫貧摘帽。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真正讓貧困地區的群眾過上好日子。”(唐佐軍)
發佈留言